组块收敛
记忆的组块化和收敛。我发现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平时你学了什么可能会忘记 但是涉及中国的四字成语,大家可能都熟悉,比如“亡羊补牢”、“瞒天过海”和“坐井观天”。尽管这些成语只有四个字,你却能理解背后更长故事的含义 并很快的复述出来。
尽管这些成语只有四个字,你却能理解背后更长故事的含义。以“亡羊补牢”为例,虽然这个成语仅四个字,但它代表的故事如果用现代汉语表达,则超过170个字。然而,一旦你理解了这个故事,仅需记住“亡羊补牢”四字,便能把握整个故事的寓意,甚至能大致复述出来。
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大约在四到七个组块之间。记忆的单位叫做组块。记忆的单位是组块,跟这个组块内包含多少信息无关。大脑会自动的把大量的信息打包成一个大组块,以便于提取的时候能够更快速,以达到条件反射的地步。
所以把你学的内容 自己收敛成知识模型 组块来记忆使用是最好的好的。就连比我们平时去记住一个电话号码 19589347593 都会用分组的方式去记录 通常是 195 8934 7593 分组块来记。
要不就用谐音来记忆 比如我爸爸的电话他后面的数字是94258 我当初记的时候就是翻译成:就是爱我爸 一下就记录下来了 一直也不会忘记。
在比如我也可以把我自己提炼出来的高效学习法 提炼一下 能量+功利+存量+变现 变成能利存现。我们生活中是有很多思维模型的 比如4P 4c AIDA 等等都是为了方法记忆 以及大脑调用。思维模型是收敛组块里的一种类型。
思维模型的分类
经验技巧型: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小样本启发式总结
方法流程型:SWoT分析、PEST分析、增长AARRR---大样本经验流程化
学科原理型:数学、心理学(锚定)、系统动力等---科学方法验证原理
哲学视角型:嫡增思维、演化思维机械论思维---理性思辨思维方式
组块思维这么好用 那么怎么制作组块呢?
首先我们一步步收敛是从 实操到抽象从经验科学规律的。
最简单的就是进行字数压缩 把任何知识压缩成4-7个字比如:三庭五眼、十动然拒、喜大普奔。任何知识点,都可以简单压缩成四个字 标关键词
接着是经验总结:从自己或者别人的经验里总结出来的模型。我自己就是每天工作 经常总结 其实遇到一些好烦的事情也是骂骂咧咧的,但是我会思考 为什么有这个问题 怎么大概率规避这个问题。因为痛苦让人反思,反思改变让人进步。这也是人人的差距所在。每天一定思考 迭代 改进。比如唇亡齿寒、声东击西、围魏救赵 这些都是同时事件 经验总结出来的组块。
方法流程:严谨性很强的模型,需要科学验证。PDCA、波特五力 ,即思维模型不断思考事物的本质,提炼套路即思维模型。 经常问自己为什么?
学科原理 杏理·芒格所说的重要论 物竞天择、嫡增定律、复利效应。试着用数学公式解释你的模型。
元思维 即思维的思维,模型的模型 第一原理、演绎思维、系统思维。这些都是母思维 元思维,我们需要站在巨队的肩膀上,直接用巨人的思维模型,这需要我们学习重要的学科理论。
方法2 意义编码
什么是意义编码?
记忆不单纯只是一个存储活动,记忆还涉及到对知识的深度 理解,这个理解的过程就是在不断赋予知识意义的过程。最终,只有当我们深度理解了知识,赋予了知识足够多的意义,才能把这个知识深深地嵌入我们的长时记忆之中,这就是意义编码。
一个知识点能不能被记住,关键点就是这个内容对我们重不重要。
举颗栗子。读书时期,我总记不住班上同学的名字,但若对方是个好看的女同学,一下子就记住了。
这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是意义编码。因为好看的女同学对你来说是重要的。
基本上我们能回忆起来的,都是某些非常具有意义的片段,尤其是人生中那些关键时刻,比如第一次踏进大学校门,第一次跟喜欢的人约会,毕业聚大家喝得酩酊大醉等等;而每天吃了什么饭,看了谁的朋友圈,完成了多少工作,这些琐碎而重复的事情,我们是想不起来的。
其底层逻辑就是意义编码。大脑通过这种机制,来确保我们的大脑能够高速运转。
如果所有事情都能够过目不忘,那我们的大脑就会堆满垃圾,人也会感到极大的痛苦。过去一幕幕,吃了什么饭,做了什么事,都能回想起来,每一天都活在回忆之中,想想就有多痛苦了。
从意义编码推理,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学习方法:
一,主动学习
学习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两种,主学习金字塔把人的学习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被动式学习,一类是主动式学习。
其中听讲、阅读、视听、示范属于被动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效率极低;然后小组讨论、实践实操(做中学)、马上应用、教给他人属于主动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效率极高。
为什么主动学习的效率要比被动学习高?
很简单,因为被动学习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这种学习状态很难感受到深刻程度,所以学过一阵不久后就忘了。而主动学习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意义的深刻,促进意义编码,所以很容易被记住。
从主动学习中,我们可以提出两个思维模型,一个是兴趣驱动,另外一个是功利驱动。
所谓兴趣驱动就是你对当下的事情,拥有浓厚的兴趣和意愿去做。
举个例子,中学时期最常见的莫过于偏科现象,有部分学生会专注于某一科,而且往往这一科的成绩出类拔萃,几乎都不需要看,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这是由于这位同学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度决定的。
简单描述一下,这位同学喜欢历史,那么关于历史的书籍,他可能脱离了教科书的范畴,在课外也去加强对历史的兴趣,不断地阅读。这样一来,由于课外的积累,他在课内的学习也得心应手。而由于他课外的知识沉淀,反过来又加强了他对历史的兴趣,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闭环。
这跟马太效应有点类似。
百科解释马太效应就是一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
在学习中,也有这效果。这个流程相当于——培养兴趣——形成反馈——加强兴趣。
当我们在学习中获得的正反馈越多,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浓厚。
所以,我们在学习前,对某一科一定要先养成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你对所学的知识索然乏味的话,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
再讲功利驱动
市面上有很多读书方法、学习方法的,其实都是在讲功利驱动。为什么功利驱动受人推崇,因为它的底层逻辑还是意义编码。
为什么有些平时在班上处于中上游位置的同学,高考发挥却能突破平均水准?
因为在潜意识里他认为高考是重要的,是不容松懈的。所以只要他在高考前这段时间,加强对知识点的复习,记忆效率会比平常高了好几倍。
在功利驱动下,我提炼了一个思维模型叫困境学习。
所谓困境学习就是在急需要某些知识的时候,花大量时间去学习,找一堆资料学习,这样做的效果极高。
这背后的底层原理,还是意义编码。当我们迫切需要某个知识的时候,这时候的学习要比平时瞎看要高出许多。
所以,大家不要放过困境学习,因为每一次困境,都是我们功利学习的最好机会。
二.新旧联系
除了主动学习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促进意义编码?
那就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缩写为四个字,就是新旧联系。
为什么,新旧联系如此强大?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欲使短期记忆的内容产 生意义,则需与旧有知识产生联结 ,使内容与旧有知识产生挂勾,由旧知识给予新知识“意义”,则知识内容较容易被置于长期记忆中。
除此之外,很多讲学习方法的书,也把新旧知识的联系作为了主要的记忆方法。
比如《刻意练习》的作者就在书中如此写道:要想获得很高的记忆能力,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意义编码,即信息应该在意义层面上加工,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二是提取结构,即线索应该与信息一起存储以利于其后的提取;三是刻意练习,即不断练习以使编码和提取中所涉及的加工过程越来越快,直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其中第一点就是意义编码的学习方法——把新知识跟旧知识联系起来,能够增加新知识的意义。
知识由一个个孤立的、碎片的知识点组成。如果没法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就很容易忘记。
而新旧知识的联系,既尊重了我们的遗忘规律——把不重要的知识逐渐忘掉,同时又能提高我们对重要知识的记忆效率。而且这个学习方法的记忆成本远远小于其它学习方法。
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能帮助你加深对旧知识的思考和理解,慢慢洞悉事物的本质。
大家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把它和过往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你会感到真的很有用。
如何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 ?
大脑的记忆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
我们只有将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产生链接,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关系网,我们才可以在运用旧知识的时候,刺激和触发回想起新知识。
方法1:新知结合旧经历
结合自己的经历过的事件进行内容的理解与强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感悟是最深刻的吗?遇到真实事件的时候。小时候啊 我们经常遇到大人跟我们讲的一些大道理,很有用 为什么我们会不屑一顾 嗤之以鼻。但随着阅历 经验的增长我们发现那些道理确实是真理。这就是人教人 教不会,事教人一遍就会的原因。因为新旧联系了 知行合一了。
但凡发生过的结合之前有过的认知 理念 你理解就会更深刻。所以我们平时要结合自己的经历 去复盘思考。
记住一句话:记忆是理解的残留物。
方法2:联系 归类 整理。
还有一个就是在之前的框架上不断的迭代 理解 修剪。你要在每学到一个新知识的时候,就思考它跟过去那些旧知识有关系。每当你把一个新知识归到某个已有模型里面去的时候,你就又一次验证了这个模型,同时又加深了对旧模型和理解和记忆你的体系就会越来越完善。
有时候你会遇到一个新知识不属于过去任何旧模型,这个时候你需要把新知识提炼成全新的模型,然后再思考这个新模型跟过去的旧模型之间是什么关系,把它放到它该去之处。这个时候虽然没有验证旧模型,但是它完善补充了你的知识体系,而且你还能借助新模型加深对旧模型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我现在每次学到一个新知识就会想 它可以归类到我那个知识体系里去,跟那些已经有的内容相关。知识再延展深入学下去是什么?这个知识点可以用在那些我现在面临的问题上 它的本质是什么?
充分调动过去所有的旧知识来理解一个新知识,并把这个新知识纳入到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学习的单位不是知识点,而是模型,我们最终要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打包成一个又一个的模型,所以我们还需要在模型之间建立联系。
这个方法是通过不断做存量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你对新旧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促进了你的深度思考,让你不断完善对一个事物的认知,让你看得更深刻、更全面。而且更牛的是,当你一个领域的模型逐渐变多之后,知识体系逐渐完善之后,你会发现知识是收敛的!
知识是收敛的! 知识是收敛的!
用了我这套学习方法,到了后期,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书那么多、人那么多,但是最后他们都会收敛到一个或者几个底层的模型上去。用老子的思想来讲就是「一生万物,万物归一」。
第一要做知识树,做存量。
具体的来说,知识树就是把你学过的每一个知识点提炼为思维模型,建立成文件夹,以后发现新的知识都能把它纳入已建立的思维模型下,或者新建一个思维模型出来,把相应的知识点放入思维模型下,这样,你可以不用再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点,而是更多的把时间放在思考上,只要你通过知识点理解了那些思维模型,就不必再去记忆繁多的知识点了。
也就是说思维模型是树干,而知识点是树枝。
这样,通过不断的学习,你就会发现这些思维模型或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甚至属于同一个思维模型,如此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新旧知识联系的系统。
三,记忆宫殿
首先,第一步,找到一个你非常熟悉的空间,这个空间里面要有一些非常标志性的物体。比如你 家的卧室,比如你上学时的路。
然后,第二步,把我们要记的新知识跟这个熟悉的空间进行挂钩。比如我们现在要记一串随机数 字,71864528420,我们就可以把这串数字按照你卧室的空间顺序进行挂钩。
这两步合起来,就是记忆宫殿的本质「以熟记新」——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卧室非常熟悉,因此能 够毫不费力地回忆起来;又因为我们把新知识挂钩在了自己的卧室上,所以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 卧室回忆起我们所挂钩过的新知识。
而为什么我们只要回忆起了自己的卧室,就能回忆起挂钩过的新知识的呢?
这背后的机制就是联想!
在记忆宫殿里面,一共有三处联想,它们是记忆宫殿的核心。
第一处叫做图像化,即把数字转换成图像。比如7可以转换成锄头,1可以转换成铅笔,8可以转 换成葫芦。 这一步的目的是,因为数字跟卧室的物品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无法实现联想,只有把数字转换成图像,然后编成故事才能实现联想。
PS:这里也可以得到一个启发,那种“以为直接在思维导图里弄条线把知识点连在一起,就能实 现联想”的想法是天真的,正如我们无法直接把数字跟卧室直接联系在一起一样。
第二处叫做故事化,即把数字转换后的图像跟卧室里的物品结合起来,编成一个合理的故事。比如,马上要开学了,但是暑假作业还一点没做,正当我们打算回家赶作业的时候,结果发现门打 不开了,这个时候我们发现门旁边有一把锄头,于是我们用锄头(7)砸开了门,进门以后,我 们赶紧坐在书桌旁用刚买的铅笔(1)开始写作业,写了一会口渴了,于是我们拿起床上的葫芦 (8)开始喝水……
这一步的目的是,通过故事来实现图像与图像之间的挂钩,从而间接实现数字与卧室之间的挂 钩,最终实现联想记忆。
第三处叫做空间顺序,这一处比较隐晦,但它是记忆宫殿区别于其他超级记忆术的地方。因为即 使我们把数字转换成了图像,然后把图像跟卧室物品之间串成了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很有可能 记不住,这样很可能使联想发生断裂。
这个时候空间顺序就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它能加强我们对故事的记忆和检索,从而保证故事 能够被顺利检索出来。 如此,我们就顺利完成了整个记忆宫殿的塑造。
以后,只要我们一想起卧室就像想到那个故事,一想到那个故事就能想到对应的图像,一想到对 应的图像就能还原回我们要记忆的数字。
而这背后,一环又一环的想到,就是联想。
第一个联想,是通过空间顺序,实现从卧室到故事的联想;
第二个联想是通过故事发展顺序,实 现从故事到图像的联想;
第三个联想是通过象形、谐音等,实现从图像到数字的联想。
这就是记忆宫殿的本质。
四 联想挂钩
但我们该如何记住无意义的内容呢?比如说,一个名字,一串数字,一个电话号码要怎么记?
我讲一下联想挂钩。
什么是联想挂钩?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把新信息和旧事物联系起来。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现在要记一串数字,我随便说一个,比如“150323328657”。
如果我们用平时的记忆方法来记,也就是死记硬背,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来达到记忆的效果,是很难记住的。而高手通常都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会把新知识跟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
首先,15 谐音成衣服,03 谐音成灵山,23 谐 音成鞍山,32 谐音成扇儿,86 谐音成八路,57 谐音成武器。然后把它们编成 一个故事“衣服被一阵风吹过了灵山和鞍山,最后被一个拿着扇儿的八路作为 了武器”。
如果我们要回忆的时候,再根据这个故事把里面的谐音进行还原,衣服(15)、灵山(03)、鞍山(23)、扇儿(32)、八路(86)、武器(57),立马就回忆起来,而且一旦记住,就很难忘记。
五、深度加工
《认知天性》里提到,死记硬背是最低效的学习方式,它就像机器一样,一直在重复,记忆的效果有多差劲,可想而知了。
那我们怎么才能每一次学习都能达到思考理解的效果呢?
最强大的武器就是用思维模型+结构思维+第一原理的方式,去强化自己学习的每一次的思考理解。
简单来说就是把知识点提炼为四个字的思维模型,然后用金字塔原理的结构思维,即不重复,不遗漏;归纳分类,以上统下的原则,对思维模型进行修剪,在这过程中不断逼问事物的本质,就能让思考更烧脑,记忆更深刻。
5.1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所谓的第一原理,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认为每个系统中都存在一个最基本的、不能被违背或省略的原理。我个人认为,这里的第一原理实际上是指事物最底层的运行逻辑。当你找到事物的底层逻辑时,你就找到了它的第一性原理。长期进行这种训练,自然就会具备第一性原理的思维。
那么,这种思维有什么用呢?
找到各种系统的第一原理、底层逻辑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主要有两点:首先,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拥有这种能力可以让我们化繁为简,快速记忆和学习知识;其次,从实际应用解决现实问题的层面来看,一旦我们掌握了某个系统的第一原理,接触到同类型的事情时,一眼就能看透本质,做出的决策成功率会比没有这种思维的人高出许多倍。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层级关系、从属关系、支配关系等。初次看到这些可能会觉得难以记忆。但我又说,归根到底其实只有两种关系:一种是静态维度的依存关系,另一种是动态维度的因果关系。这样一说,是不是就容易记住了?而且这种分类方法可以迁移到任何领域,比如人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财富可以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你看,这种思维是可以无限迁移利用的,这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维的力量。
那么,如何拥有这种思维呢?如何才能利用这种思维快速收敛知识,看透事物的底层逻辑呢?很简单,只要找到这个世界底层的那些固定不变的结构,自然就能利用这种结构去收敛很多知识,将这些知识收敛到最底层,也就自然能发现某些事情的第一性原理了。
一棵树有成千上万片树叶,每片树叶都独一无二且不断变化,我们很难一一观察。然而,树的树干却相对固定,并且能再生出新的树叶。这种再生象征着触类旁通的概念:只要理解了树干,就能掌握所有的树叶。
要找到这个不变的底层结构,进而发现第一原理,主要有两种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思考。静态角度的方法称为“二分收敛法”。动态角度的方法则是“流程收敛法”。
二分收敛法主要用于分析和收敛事物的静态面。简单来说,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形与无形、内与外、阴与阳等。任何事物在属性上都有这种两面性结构,这是不变的。通过观察这种两面性,我们可以找到事物在静态方面的底层结构。
例如,人只有男性和女性两种,财富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类,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种。这些都是通过二分法简化的分类。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将任何事物进行二分,确保分类结果全面无遗漏。
以辞职原因为例,可能包括加班太累、缺乏发展前景、工资低、不喜欢工作、不喜欢上司或公司氛围等。罗列这些原因后,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二分结构——即物质(如工资)和精神(如心情)两方面。
因此,辞职的根本原因只有两个:要么是钱不够,要么是心累。
这样,我们就涵盖了所有情况,没有遗漏。
同时,一旦使用二分收敛法简化问题,我们还可以在二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
一个人辞职的原因通常有两个:要么是物质需求没得到满足,要么是精神需求没得到满足。
归根结底,辞职是因为某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再举个例子,我们怎样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呢?
在观察现实世界后,我们发现顾客信任商家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商家有成功案例,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客户给予了好评,或者是权威机构的背书,甚至是因为商家提供了免费体验产品的机会。
这些情况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二分结构:信任的来源要么是外部的他人,要么是内部的自我判断。要获得顾客的信任,归根结底是要给顾客带来好处。如果没有好处,无论是相信他人还是自我判断,顾客都不太可能给予信任。
这个二分法非常强大且简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思考,比如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人物、行为(动静、快慢)、作用(正反、褒贬、内外)、外观(构造、形状、重量、颜色)等。这些维度仅供参考,具体分析时还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关于流程收敛法,它主要用于分析和理解事物的动态过程。简单来说,无论事物如何变化,其进展过程基本固定。核心在于识别起点、终点和中间的转折点,即之前讨论过的起因、经
5.2结构思维做笔记法
橘子 苹果 小白菜 黄瓜 豌豆 鸡肉 芒果。。。。很多物品的时候我习惯性会归类来记录 水果:橘子 苹果 芒果,蔬菜:小白菜 黄瓜 豌豆 肉类:鸡肉。这样归类后明显你记得更牢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大脑记忆规律是更合适树形结构 更适合记住有条理 有逻辑 有因果关系是事情。
很多人发现自己看内容记不住 学不清楚,然后自己自己一张导图笔记就清晰了,就是这个原因
经常有人问我,用什么工具来记笔记?工具不重要,重要的是记笔记的方式。我最开始用的导图 导图也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非常方便我们结构化整理内容。但后来我觉得图片不方便搜索 调用再用的飞书做整理记录了。飞书的优势很多 我可以把不同格式的内容整理到一起 也可以稍微有点记忆的内容 搜索关键词进行调用 还可以直接整理成体系。
我们学内容 特别是读书的时候 喜欢抄金句。这种记笔记的方式是最低效的。但是不抄更没有存量更低效 是吧?那么怎么样记才更有效果呢?前面我们多说了关键因果的条件。是什么 为什么什么 怎么做?道法术器你需要按模型去整理并去理清楚内容 然后变成一套系统的内容。
你在是每记一条笔记,就思考这条笔记属于哪个类别,然后把属于相同类别的金句放在那个模块里。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相同的内容知识 合并 甚至给她们整理到一个模型公式里。然后继续思考这些模型之间的关系,它们分别在因果关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模型的萃取 底层逻辑的提炼 以及结果化的归类 ,我们需要用两种思考方式:归纳与演绎
一件事如果重复做毫无长进,那么肯定是没思考总结的。我们的思考方式有追本朔源的演绎思维,有根据大量经验总结的归纳思维。
如果很难理解的话 我来举个例子:我们看到一个文案。可以用为什么这么写然后通过人性啊 营销啊等等专业知识套出得一个模板,这种是通过分析本质找规律。
另外就是归纳思维了 这种是人们用的最多的。同样是文案,你收集了很多数据好的文案 归类 总结出一些经验模型再去用 做的多了经验从现象直接归纳总结出的规律。其实两种都是在找到规律。我们做事要取得好的成果都是要靠规律办事。
规律的洞察来自于思考。所以做事情不要死板 要不断思考的迭代。学前学后 复盘都需要用到这两种思维。你思考总结多了 1可以找到自己的做事框架 2很快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 毫不夸张的说 人与人的差距很多时候说思维,思维的差别就是看思考。你不思考看问题就没有深度。学东西,一定要去学背后的思维方式,不要单纯的去记这个方法。
我自己的话每天都在思考。遇到让我觉得很不爽不高兴的事情,那么我就会想。怎么把这个事情改善一下?看有一些人发朋友圈 观察几天看还挺有规律的,我就会思考为什么会这么做。付费给别人学习的时候,会想为什么这个人卖的这么好,有哪一些优点?等等。。。。每天都在不停的思考总结。
从我18年开始学会做笔记 越来越觉得结构化思维的重要性。很多人对萃取知识跟表达经常去学一些技巧。其实不管是输入还是输出我们都是需要结构化思维的,在框架里做创作。
我们经常用一些思维模型 来对输入 输出的内容模块化 结构化。比如黄金圈: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再比如我经常说的提取知识用的:观点--应用步骤--总结 ,还有见感思行。
学习知识很多时候不是在提取对自己有用的点 就是在理清楚内容之间的逻辑结构。逻辑指的是:内容之间的关联结构:并列 总分 递进 对比等等
表达也是,很多人说一个事情总是主渭滨都不明确。特别是咨询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要遵循给GPT提问的方式起码是任务 背景 要求都是明确的。
现在做很多事情 我都是先做框架 思维 再到框架里填内容,非常高效有用。写文章,做分享,做课程,还有一些对于人生的大方向的梳理,都是用的框架思维。
筛选客户要跟什么样的人相处,其实都是有一些框架思维在里面的,你有一个标准,目标是清晰的,那么不合适你自己的,你就会把它过滤掉。合适自己的,你会把它放到这个框架里面。
框架 规律 大道至简,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简单,你是不是自己就会越来越轻松和幸福?
5.3知行合一 使用与输出
所谓的知行合一,是指我们的认知与行为必须匹配、一致,用大白话说,就是我们的行为应该完全由我们的认知来决定。我们日常接收到的都只是“信息”,而并非“事实”,更非“真相”。如果一个人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就会经常陷入“认知陷阱”,被人利用了还全然不知,最终受损害的一定还是自己。
王阳明认为,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乃至世界的意义,都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你自己的内心为你自己附加的意义。你觉得你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它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让自己的内心找到这个意义而已。
王阳明认为,要提升自己的行动力,本质上不是从知道层面下功夫,而是从内在的觉知层面上下功夫。知道是一种表面的做法,而觉知是系统的做法,是深入了解自己为何要做这件事,以及做这件事带给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当你深入觉知层面的时候,你的内在的生命通道全然打开,你不会成为一个盲目的人,而是会慎重选择自己所做的事情,因为所有的行为都是建立在你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
真正的知识是内在的觉知先行,是我们融入自己生命系统思考所建立的自我
5.4 有效重复
大脑容易遗忘了,所以必须有效重复。 重新的方式分为以下6种:
集中式重复:
是指在短时间内通过大量地重复来强迫大脑记住大量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种方式通常用于突击复习,如考试前的集中学习。
集中式重复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记忆效果,但遗忘速度也较快,不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
间隔式重复:
是指把一个学习任务分成好几次去完成,每次学习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
这种方法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快忘记时再去回忆学过的知识,从而刺激大脑,加深记忆。
间隔式重复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因为它允许大脑在两次学习之间有时间处理和巩固信息。
阅读式重复:
主要通过反复阅读学习材料来重复信息,如阅读课本、笔记等。
这种方式侧重于知识的输入,但缺乏输出和检验环节,可能导致记忆效果不佳。
检索式重复:
是指通过回忆、复述、做题、应用等方式来检索和巩固所学知识。
检索式重复强调知识的输出和应用,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它不仅能快速查漏补缺,还能通过主动回忆和检索知识来形成更加牢固的记忆联结。
机械式重复:
也称为死记硬背,是指在不理解知识点的情况下单纯进行重复记忆。
这种方法虽然也能记住知识点,但非常花时间,且遗忘速度较快。
理解式重复:
是指先理解知识点,然后再进行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一旦理解了知识点,记忆起来就会更加轻松和持久。
理解式重复的核心方法是举例子和演绎推理,通过具体案例或推导过程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间隔式重复、检索式重复和理解式重复通常被认为是更有效的记忆方式,因为它们都强调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而集中式重复、阅读式重复和机械式重复虽然也有其适用场景,但在长期记忆和深度理解方面可能不如前三种方式。
怎样有效重复
第一,每次重复的时候,做到批判思考,温故而知新,从已学的知识点里找到新的认识。每一次重复,都会让认知有所加深,这是建立练习的过程。主题式学习 就是每次学同一个主题 然后参考 批判 纳入体系的过程。
第二,多种重复形式互相结合,笔记或口头还不够,那就听说读写都要调动起来,内化并运用,这样的重复才会体现出质量。
第三,间隔式重复,让知识变成长时记忆。集中式重复只对短时记忆有帮助,考前临时抱佛脚就是典型案例。间隔式重复要根据你所学的知识点和自身的时间安排灵活调整重复的次数和频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就是揭示了这个记忆规律。
第四,大量应用,让知识动起来。学习不仅仅是记忆,更重要的是用掌握的知识点去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在应用知识点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包括费曼学习 做中学都是应用。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 有关长期记忆的科学的记忆方法。今天的内容有点多 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多重复看几遍 。比如思考你记得久的事情都是那些 记不住的东西是为什么?
平台只提供变现思路,如果项目内涉及网络充值等情况,请一定要注意个人防范,谨防诈骗!
评论